XX大心得体会
农业农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要素供给的重要角色,对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XX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现实成为制约现代化的突出弱项与短板,正如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未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行回应,补齐现代化建设的短板。
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依靠机械化生产,追求规模化经营,发展大农场农业的美英模式;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强调政府补贴支持,发展中小农场市民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欧洲模式;坚持精耕细作,维护资源永续性,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东亚模式。一些地方受西方思想影响,试图照搬西方模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结合中国的具体现实,造成农业农村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实证明,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的时代任务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则遵循
西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侧重于农业的现代化,通过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为现代农业,社会概念下的农村现代化则较少被提及。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局限于农业现代化,而是农业农村并重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人全方位的现代化。因此,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遵循人民性、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共享性五个原则。
(一)人民性原则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坚持人民性原则,这是与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单纯追求“物”的现代化的逻辑局限,中国式现代化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同时汲取其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在推进“物”的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观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有近5亿农村人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这5亿农民的现代化。农民不仅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受益者,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要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农村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国情,小农户家庭为主的现实决定了无法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需要着眼于“小农的现代化”,以实现农民的现代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