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党史读书班发言稿汇编9篇

2021-08-30 09:10:00 132
联系客服提示-文秘家园网 | 公文写作素材范文网站  笔杆子写作神器 - 公文网 - 公文写作网 - 老笔头文库 - 笔杆子公文网 - 老笔头公文写作网 - 笔杆子公文 - 笔杆子之家 - 公文思享文库 - 笔杆子家园 - 公文写作素材 - 公文写作宝 - 笔杆子公文写作网 - 公文材料网站 - 公文写作网 - 新文秘网

目录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1:人民的选择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2:小镇移民的中国故事...................................5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3:《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8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4:信仰的力量.........................................11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5:红星照耀中国........................................14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6:苦难辉煌...........................................17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7:从乡土历史中领悟初心.................................20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8: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23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9: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27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1:人民的选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机关一支部的彭法平,非常荣幸在这个知识的海洋、精神的家园、文字的殿堂里向大家汇报学习心得,我报告的题目是:《人民的选择》。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这场思想上受洗礼,行动上见真章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人大机关全员参与、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按照石艳萍书记提出的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要求,机关各党支部、各工会小组扎实开展了学党史、读好书等系列活动。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人民的选择: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这本书以问题为纲,以史实为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读中国共产党让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关键所在和力量之源。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英勇的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回望百年的沧海桑田,回顾中国的历史巨变,回味书中的一字一句,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想答案就在半条被子的故事里。这个故事发生在汝城县沙洲村,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时,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女红军看到徐解秀家床上的烂棉絮,就执意要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徐解秀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半条被子,让老百姓认识了共产党。半条被子,正是人民军队与老百姓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缩影,正是中国共产党与老百姓血脉相通、命运与共的见证。半条被子,温暖的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人心,诠释的是我们共产党人永不改变的初心。

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想答案就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治国有道,富民为始。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郑重承诺,从此,中国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您看!我们的总书记来到了十八洞村,为这个山高路远、闭塞落后、穷得出名的苗族村寨把脉问诊对症下药。针对乡亲们的贫困状况,总书记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总书记的十八洞村之行,打响了中国大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精准脱贫之战。

一声令下,举国同心,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您瞧!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了,党员干部入户了,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勇气又树立起来了。政策加码、资金统筹、人员集结,一剂剂精准施策的脱贫良方,一个个产业扶贫的有效妙招,一把把既扶贫又扶志的智慧钥匙......心齐了、气顺了、路通了、天蓝了、村民富裕了、我们的老百姓笑了。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把心血和汗水洒遍了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初心和使命,让鲜红的党旗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想答案就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突袭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除夕前夕,武汉封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人口千万级别的大城市采取的最严厉的防疫措施,这是党中央及时做出的英明决策,这需要超人的勇气、坚定的决心和无比的魄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除夕夜,全国各地的医疗队火速集结、携带物资、奔赴武汉、众志成城、共战疫魔!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我们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态势仍然严峻,个别国家疫情还严重失控。多国主流媒体纷纷指出,如果没有经历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闭卷考试,世界还真不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想您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百年中国共产党恰是风华正茂,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此时此刻,我们必将坚定信仰、恪守信念、增进信赖、提振信心。追梦路上,你、我、他,我们必将不忘初心、坚定前行,一生一世跟党走!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2:小镇移民的中国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晚上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籍,叫《闽宁镇记事》。

年初,有一段时间,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部电视剧刷屏,很多朋友极力推荐,这部电视剧就是《山海情》,豆瓣评分高达9.4分,在掀起收视热潮的同时,也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一个名字——闽宁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移民小镇的中国故事。

闽即福建,宁即宁夏。福建与宁夏,一个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在我国西北内陆,相隔千山万水。闽宁结缘,缘于习近平同志亲手开启的闽宁协作。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次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宁夏调研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动员贫困群众搬迁到平原荒漠地,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命名为:闽宁村。2001年,闽宁村改为了闽宁镇。

樊前锋创作的《闽宁镇记事》,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实地走访300多名干部、群众,历时2年多时间完成。此书,被称为---宁夏非虚构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令习总书记当时深深震撼的宁夏西海固到底有多穷、多苦呢?

翻开书籍的第14页,有这样一首诗:叫《西海固的水》

一碗水从天堂运来/渴死了祖父/父亲递给我/我递给妹妹/妹妹呀/洗净你尘土的脸/出嫁。这样揪心而又悲情的文字,却是干旱的真实写照。这个地方,

140多年前,被左宗棠说:苦瘠甲天下。

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考察认为:这里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30多年前,这里有的农民家只有一个饭碗,饭时轮流吃。

西海固人急于出山、奔赴平原、摆脱贫困的渴望愈加强烈。然而,等待他们移民的地方,却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房子,没有人烟,没有水、电和路,甚至连一棵树也没有,一阵风吹来,身上、嘴里全是沙子,夏天埋个鸡蛋也能烤熟。转眼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闽宁镇,已从荒漠戈壁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镇,曾经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0元。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40多次奔波宁夏的福建女干部林月婵,退休后仍让闽宁人牵挂,被亲切地称为林大姐菌草之父林占熺,让福建的菌草蘑菇,长在了宁夏的万年荒滩上;以陈德启为代表的闽商群体,开启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进而推广到全世界;带着11岁儿子来支教的女教师……等等,这些名字在闽宁镇的变迁历史上熠熠生辉。在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闽宁镇同十八洞村等其他9个地方一起,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书中有一段内容让人印象深刻:今年65岁的张桂花,脱贫前靠柱拐杖走路。如今,她却治好了病,走起路来和正常人一样。四邻震惊,消息疯传:跛瘸50年的张桂花的病治好了。邻居的小伙子不可思议:姨娘,迎面看着像你,背后看着像你,走起路来根本不像你。这样我们觉得有点夸张的事却真实发生在闽宁镇。

一滴水流入戈壁荒滩,可能瞬间就会消失;千万溪流涌入沙漠,却能再造一个绿洲。闽宁镇的脱胎换骨,只是中国脱贫史上的一个缩影,它传达的不仅仅是闽宁镇的故事、宁夏的故事,更是美好的中国故事。如今,现行标准下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时,伴着昏黄而又温暖的灯光,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卷:脱贫后美丽的十八洞村、笑开花的苗族老奶奶、扶贫人起早贪黑却又坚定的身影、人大帮扶的金龙村----漂亮的村级办公楼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大熊山上崭新的公路、我的帮扶对象张文静发给我的问候短信……我看到了,无数共产党人带着韧劲和力量,一直在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王慧)

党史读书班发言稿3:《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

接到支部选拔我参加这次读书汇报活动的通知,我第一时间走进了新华书店。而这本《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她的装帧、书名以及独特的编排,迅速吸引了我。

这本书的作者是董伟,作者截取了1949年1月至10月的这段历史,以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眼光,串联起新中国从萌芽、发育到成型、诞生的历程。角度新颖,史料丰富,写的是故事,反映的却是规律。

请允许我跟大家分享书中的几个小故事。

1949年3月的一天,负责接管北平的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长戎子和接到报告说,天安门城楼下的5个门洞,除中间一个敞开外,其他4个封闭着的门洞里,装满了炸药。

驻北平的四野部队承担具体的清理任务,当战士们打开天安门的门洞大门时,惊呆了。门洞里存放着大量炸药,如果不慎爆炸,整个故宫就会全部毁掉。后来从傅作义部队一位军官嘴里才得知,炸药存在这里,是傅作义料定解放军攻城时不会炮击天安门和故宫,因此这里变成了最安全的地方。

安全隐患排除后,主要工作就是清扫、修缮和装饰了。由于荒废多年,城楼上的灰尘可以把鞋子陷进去,城墙上的红色几乎全部脱落,斑驳不堪。经年留下的弹洞,还有厚厚层的鸟粪,以及乱窜的不怕人的老鼠,就连城楼顶上的琉璃瓦上也长着尺多高的蒿草。

周恩来决定派解放军来承担清理和整修的主要任务。两个师的兵力,几百辆汽车,每天轮换着打扫天安门城楼和广场的卫生,加上北平市的干部群众一共有一万多人参加这次大扫除。这么多人干了两个多月,到开国大典的前几天,才算把天安门城楼修整好,把天安门广场铺平,把周围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

开国大典上,在阅兵结束时,夜幕已经降临了,而群众游行才开始。参加游行的,有工人,有农民,有机关人员,有学生。这支队伍,从早上八点钟汇集到天安门广场,十多个钟头了,没有吃午饭,没有休息,但是他们精神始终饱满而充溢。

大批农民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时,毛泽东——这个农民的儿子看到了。面对这支队伍,家国感情和28年的峥嵘岁月一起涌上心头,毛泽东格外激动。在天安门的城楼上,他从中间走到东头,又从东头走到西头,频频向游行的群众招手,挥帽致意。

在不少农民的观念中,毛泽东就是真龙天子。因此他们经过天安门时,都想多看两眼,有的人就站在那儿不动,因此出现了拥挤现象。拥挤中,有的人鞋子被踩掉了,想弯腰又弯不下去,后面的人又推着往前走,只好光着脚板往前走。没人能统计,有多少农民朋友是光着脚走过天安门的。

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生动传神的描述,都来自我手中这本《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像这样具体而又生动的历史细节,在书中比比皆是。

1949年,从第一个月围绕新中国首都进行的战略决战,到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一直到第十个月,天安门城楼前的大阅兵筹备,随着这个时间之轴,读之,仿佛亲历历史。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获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多次联袂推荐,被誉为国人必读的国史第一课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0830:党史读书班发言稿汇编9篇

链接地址:https://www.wenmijiayuan.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01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