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幅较大。工业类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较大。一季度,受市场需求有所回暖等因素影响,工业类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其中,能源类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3%,电信类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2%,交通类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平稳。服务业企业受春节假期错峰出行等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但得益于互联网平台经济持续发展,电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企业的业务量保持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8%、1.4%、4.5%和3.7%。
(二)重点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能源类企业生产经营稳定,盈利能力较强。一季度,石油、煤炭产业产能释放,价格总体稳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9.3%、3.9%。电力产业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延续良好增势,全部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1%。燃气业企业在市供气主体地位巩固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8.1%。交通类企业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保持营运态势稳定。一季度,交通类企业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运营优势,积极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人、车、货、企”运输保障,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4%,降幅较去年全年收窄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1%。制造业企业发力技术创新,业务规模稳步扩大。一季度,受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制造业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但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制造业企业营收保持平稳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5%,其中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0.1%;汽车制造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7%,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9.5%。信息化企业发展迅猛,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一季度,信息化企业发展迅速,业务收入保持高速增长。电信类企业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不断拓展信息服务领域,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额同比增长12.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围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4%。
(三)成本管控效果显著,企业盈利能力提升。采取有效措施降本增效。进入一季度,国有企业进一步贯彻落实降本增效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夯实成本管控基础。生产成本方面,重点加强对能源的集中统一管理,督促企业加强能源管理,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资采购方面,大力开展集约化采购,全年预计节约成本6亿元以上;资金占用率方面,持续深入开展高资产负债率企业治理工作,逐步降低带息债务规模,全年预计压降负债率1个百分点以上。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落实,国有企业成本管控效果显著。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一季度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剔除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剔除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后,资产负债率为62.7%,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四)持续巩固改革成果,企业活力进一步激发。突出数字变革提速。突出把数字技术作为引领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加速推动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在所属煤矿、电厂全面推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68处;推进机器换人、自动化减人,首批共517台机器人投入生产运营;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智能工厂,平均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突出科技创新提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在煤电机组创世界纪录投产上线、国内首次商业化应用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分层分类加快推进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新增选题立项70余项;“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现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2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50‰。突出人才引育提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相结合,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健全人才管理和流动机制。优化内部人才发展体系与激励机制,完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机制和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解决科技人员薪酬问题的决策部署,及时修订完善薪酬制度体系。引进中高端人才53人、毕业生881人;选派专家教授赴海内外科研院所参加专项培训9批次47人;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123人;举办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专题讲座4场次;成立青年创新团队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