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按着新闻的定义,遵循新闻五要素,看起来写新闻稿很简单,似乎只要有小学文化,能掌握几千个汉字就行了。不过真正要写好并不容易。进入业内就明白为何不容易了。 作为新闻稿,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广播电视媒体,其基本的东西是相同的。具有这些要素以后,就是一篇合格的新闻稿。但是电视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电视新闻稿与报纸的新闻稿还是有不同之处。作为从事电视媒体的记者在写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换句话说电视新闻稿有什么特点或者有什么不同?这里面还是大有讲究,就这个问题笔者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商榷。
一、尽量避免抽象的表达。电视与传统纸媒体的最大不同,就是电视是声画艺术,也就是用来看与听的,尤其是用来看的,而报纸是用来读的。因此,如果电视没有画面就不是电视了,而电视的新闻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画面服务的。电视是形象和直观的,电视画面很难反映抽象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写电视新闻稿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一点。如果你不考虑这一点,你的稿子写得再好再深刻,可是你没有相应的画面,观众看起来声画两种皮,听起来很累。所以你在选题时,在写稿子时就要有意识避免一些理念性的东西,即使想讲一个道理,也要用事实来表述,而不是用几句话来说教。即便无法避免要表达抽象的东西,你也得找到一个具象的事件。比如,政府出台了一个什么样的政策,这听起来肯定很枯燥,但是这个政策所产生效果,就是事件了,你就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具象。
二、努力避免用很长的句子。几年前,我曾经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篇稿子的第一句话足足有三百多个字,放在报纸上,一点也不影响你的理解,或者说对你的理解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这样的句子放在电视新闻稿中显然不行,不说播音员一口气念出来有问题,即使照本宣科念了,观众也不知所云,无法准确听懂这个意思。其实长句子确实能表现深刻的意思,但不是电视稿的长项。电视新闻稿的语言是白描式的,通俗易懂的。大家不要看不起通俗易懂的语言,有些时候写“这么简单”的文章比写所谓深刻与绚丽的文章更难。现代汉语的语法是“五四”之后从西方引进的,随着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不断推进。汉语(特别是书面语)欧化倾向比较突出。长句确实比较符合表达一些逻辑与哲理层面的内容,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我们要学会把长句子短化的技巧,学会从思维上解构欧句。所以,写好电视新闻稿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思想观念问题。
三、尽量避免形容词的堆砌。小时候写文章,总想追求优美,用很多形容词,这并没有错。长大后写文章能用很多优美的形容词那肯定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纯文字稿也可以用很多形容词,但是电视稿不需要很多形容词。为什么呢?这是电视特点决定的,电视新闻稿是叙述语言,白描手法就可以了。因为电视有画面还有声音,再说新闻本身就是呈现事实。比如你采访一个人物,你用“他激动地说,什么什么。”如果你拍的画面中的采访对象表情木然,一点也看不出他的激动,观众看了觉得可笑;如果你画面中有他的激动表情,你不这样说观众也看得到。再说任何表情都不会是单纯一种意思。你不说观众反而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你这么一“激动”观众好象也只能看到“激动”了,把“激动”之外的丰富内涵反而给削弱。而报纸的稿子就不一样了,你说某某语重心长地说:什么什么。读者就会去想这“语重心长”是什么什么样的,每人都会想象出不同的“语重心长”来。可是电视画面中要是没有这个人物“语重心长”的表情,你说了也白说。当然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要大家不能使用形容词,而是避免过多。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特别是新闻特写的起始句,简洁的形容词,可以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景的作用。大多时候电视新闻稿所用形容词是不得已而为之,企图弥补新闻事实、新闻事件之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