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什么意思?
有一位读者朋友问我:“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这话究竟何解?”同时他也给我分享了他的高见,让我耳目一新。
这句话在我大学时代就已入耳,当时年轻懵懂,只觉其意味深长,却不甚了了。时至今日,有了复杂的经历,让我浅谈一番对此的新见解。其实,这句话描绘的是个体对世界认知的逐步演变过程。
(一)初识世界的直接与纯真——“看山是山”代表的是我们对世界最初的认知状态,一种直观而纯粹的感受。幼时的我们,依靠眼、耳、鼻、舌、身五感,直接感受周遭的一切,所见即所得,简单明了。那时,我们的思维尚在雏形,依赖着自然赋予的敏锐感官去探索世界,一切反应皆出自本能,未经雕琢的直觉反应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初步印象。
(二)步入社会的认知升级 ——而后,“看山不是山”,标志着认知的深化。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踏入社会,面临种种生存挑战,那些曾看似简单的事物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规则和逻辑。如同孩童时期直言无忌,成人后的我们学会了话语的斟酌,每句话背后都承载着理性的考量。这是因为,单凭直觉行事,在复杂的社会中往往招致困扰。此时,理性思维逐渐成为我们审视世界的透镜,开始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以求更好地适应社会,确保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