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压力日益加大,如何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正是应对这一挑战而提出的,过紧日子的目的在于通过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和管理等手段,确保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围绕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的内涵、各地财政部门探索过紧日子的实践经验,以及过紧日子面临的现实困难与建议展开探讨,以期为财政部门探索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政府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的使用主体,建立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所谓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是指在财政资源紧张或有限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管理手段和政策调整,确保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民众在日常运营和生活中能够持续稳定地应对经济压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常态化”,即不再是应对短期财政压力的临时性措施,而是成为长期、稳定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
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要求财政部门在保障基本支出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等方式,实现财政资金的节约和高效使用。要从预算控制、支出优化、收入拓展、绩效评价、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约束,确保在有限的资源下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本需求。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并贯彻落实过紧日子的部署要求,这不仅是财政管理的策略,更是对公共资源的敬畏和对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完善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积累了丰富经验,推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高效利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贯彻落实过紧日子的过程中注重制度创新,严格过紧日子执行机制。如,福建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在持续多年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继续强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等环节,压减一般性开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三年来,累计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超过百亿元。又如,浙江省提出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理念,通过落实省级机关过紧日子评价办法和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确保政策落地生效。这些措施不仅关注财政资金的流向,还强调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率。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过紧日子的核心目标,各地财政部门对此展开了深入探索。广东省强调要厉行节俭,将过紧日子的要求融入财政管理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强化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管理,加强政府采购监管,确保财政资金透明、高效使用。这种精细化管理方式,有助于减少财政资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建立的调研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wenmijiayuan.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8357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