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让别人说话”——机关文稿写作的一个实用技巧
前段时间,我在工作地主导开展了一项试点工作——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双述双评”。
以往开展这方面的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往往是“一次过”,听取述职、参与评议的人员当中,既有述职者的上级,也有他(她)的平级、下级,不同层级被赋予不同的评分权重,我把这种方式称为“联述联评”,其优点是操作简便且参与面宽、综合性强。但这种方式也有一个明显不足,就是体现不出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述职在内容侧重上的区分度。一般来说,述职者的上级、平级、下级对其工作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上级更为关注我的决策部署你贯彻落实得怎么样、具体是怎样做的,平级更为关注你的工作有什么创新、与我有什么不同,下级则更为关注你为我做了什么,帮助我办了什么实事、解决了什么困难。由上级、平级、下级一起担任评委,虽然兼顾了不同层级的“面”,但势必会缩小同一层级参与的“面”。我们党的组织体系是金字塔型结构,所处的层级越高,对应的人数反而越少。所以,采用联述联评的方式,参与评议的上级领导人数虽然不多,但覆盖面是比较宽的,平级的参与人数和覆盖面往往处在中间水平,而参与评议的下级即使绝对人数不少,换算成比例,覆盖面也不会太宽。这种评议方法,可能更适用于对具有一定层级的党组织书记进行评议,而对于直接联系服务党员、干部、群众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可能就不那么合适。
为此,我总结运用在基层调研时发现的新鲜经验,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双述双评”试点工作。主要做法是屯级(居民小区)党组织书记向村(社区)党组织述职,村(社区)、屯级(居民小区)党组织书记向基层党员和群众代表述职,两次述职中分别安排一定比例的同级党组织书记现场观摩,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主评议,把两次评议的结果综合起来,结合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研究确定年度考核等次。试点经验表明,这一做法既扩大了民主参与,又提高了民主评议质量,得到党员和群众好评。
这个探索引起了上级关注,让我们总结经验,报送一份书面材料。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及时组织起草了经验总结材料,交到我手上。我认真看了这份材料,觉得总体上写得很不错,但仅仅是自说自话,没有让组织和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作出评价,这是一大缺憾。
于是,我把牵头起草材料的同志找过来,对他说:“一项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仅凭自我感觉,要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从写材料的角度看,要把‘自己讲’与‘别人讲’结合起来。这个‘别人’,可以是直接参与的‘当事方’,也可以是作为旁观者的‘第三方’,他们的评价往往更为客观。把‘组织方’的考虑、‘当事方’的感受与“第三方”的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情况,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听了这番话,负责起草材料的同志迅速收集相关素材,完成了材料修改,其中有机融入了这么一些评价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