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纪委书记别开生面党课:从孩子“该打就要打”说起

2020-07-06 09:10:00 137
联系客服提示-文秘家园网 | 公文写作素材范文网站  笔杆子写作神器 - 公文网 - 公文写作网 - 老笔头文库 - 笔杆子公文网 - 老笔头公文写作网 - 笔杆子公文 - 笔杆子之家 - 公文思享文库 - 笔杆子家园 - 公文写作素材 - 公文写作宝 - 笔杆子公文写作网 - 公文材料网站 - 公文写作网 - 新文秘网

同志们:

按照年初计划安排,今天由我给大家上党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好故事要求,同时也是我个人的爱好,要让大家记忆深刻,确实听课后有所收获,还是尽可能通过故事来阐述大道理,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昨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感觉非常好。今天的党课就以这个故事来开头。

前段时间,在合肥中铁国际城小区,发生了一件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的事儿:

一个“熊孩子”,不知道是因为无聊还是好玩,从28层向下扔了15个啤酒瓶。孩子家长得知后,急疯了: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后果还是不堪设想!于是,家长连忙在业主群里郑重向邻居们道歉,反思自己平时没有对孩子进行高空抛物危险性的教育,同时,还晒出了暴打孩子的照片!

对于熊孩子的行为,这一次罕见地,没有看到有人说,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为,孩子该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后还不知道做出什么事。

一位资深的教师在多年的教育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去小学看看,会发现有些孩子,面部表情呆滞,学习成绩也不好,上课不听讲,考试的卷子都不做完。他们没有什么疾病,父母也很健康,符合优生优育,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这位老师把原因归结为,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挨过打。

是不是很奇怪?

但是老师的理由似乎很站得住脚,经常挨打的孩子,他就会闪躲,眼神变得很机警,身体也变得非常灵敏。当父母打孩子,孩子会竖起耳朵听父母在讲什么,仔细观察父母的眼神,他们学会察言观色,会主动接受信息,搜寻信息,灵敏地保护自己。而孩子长期不挨打,只是对他讲道理,而他不想听大道理,就会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声音,不跟你讲话。慢慢养成习惯后,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上课心不在焉,表情呆滞,木讷迟钝,这跟太平过久,军纪涣散是一个道理。

有没有道理?不是完全赞同,但也有一定的说服性。

这里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孩子,而是告诉父母一个道理,孩子该有的惩罚中,如果只有说教,显然是不够的。

过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并不是悬在那里图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错误,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们很敬畏老师,也的确能够学出成绩。

打孩子一定都是负面的吗?而是当今的环境,故意夸大了打孩子的种种负面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风气,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关于惩罚的问题,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过。

最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的一席话,正好能解释这个观点。

她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言下之意,正是在强调要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违背。如果孩子犯了错,唯有惩罚能让孩子清醒时,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姑息。

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强调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时也曾多次提到过,人犯罪的原因是没有敬畏之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要遭灾殃。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让他们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

人应该有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能自觉约束自我,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语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所以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故事。教育成本的上升,换来的却是效率的降低,这一点该让我们反思。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并不提倡打孩子,即使一个小小的问题,父母要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听。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0706:纪委书记别开生面党课:从孩子“该打就要打”说起

链接地址:https://www.wenmijiayuan.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664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