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让公文变成“养眼”美文(附案例)
能够养眼的,一定是美文,我们一般会想到散文、诗词、歌赋、书信,很难想到公文。这也不奇怪,公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官样文章,“板着脸”,枯燥乏味、八股应景,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象。
如何让公文突破这种先天性,变得像美文那样“养眼”?我们要有职业精神,要追求精品,把起草一篇公文,当作创作一份作品来对待。每篇材料,无论大小、长短,都要用上自己的全力,基本成型时,只要时间来得及,都要尽可能多推敲几次,集中智慧、发掘亮点、深化表述。就好像做一道大餐,快出锅了,就要撒点葱花,或者撒上香菜,调味、增色,让这道菜又好吃、又好看。
一、名言佳句增“亮色”
恰当地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更有生气、更有品味,也更上层次,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对名言佳句的引用,一定要自然、贴切。可以直接引用、照搬,也可以发挥一下主动性创造性,根据语境,稍微改造一下,“二次原创”。
「案例1」比如,某单位开安全管理专题会议,领导讲话材料是这样论述的:
管理工作是“唱黑脸”的,古语讲“慈不掌兵”。像上下班、请销假、办公秩序、营院环境等这些事情,看似不大,但这是单位管理水平的直接考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抓管理,就要落细落小、抓细节点滴,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段话,就是引用了两句古训“慈不掌兵”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应该说是符合语境要求。
「案例2」前不久指导一篇项目扶贫的通讯宣传稿,主要讲通过在某贫困地区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稿子三个部分内容:
一、打通深山道路,让“勤劳致富”的步伐越迈越大
二、开阔思路视野,让“创业致富”的渠道越拓越宽
三、发挥资源优势,让“旅游致富”的名片越擦越亮
应该说,这三部分是非常精彩的,观点、内容都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标题是《实施项目扶贫,激活乡村发展》,让人感觉不带劲,太平淡。针对这种情况,我的修改意见,就是借用“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意境,稍微改造一下,改成了《项目扶贫“一子落”,乡村发展“满盘活”》。这样的题目,让整篇文章增色不少。
二、领导原话增“本色”
公文材料特别是领导讲话材料,就是为领导个人“量身定制”的,那么,就有必要把属于领导个人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思想,融到材料里去。当然,在引用的时候,不要太突兀,而是要有必要的铺垫,适当打开,沿着领导的思想脉络,把个人“意犹未尽”的东西,继续深入下去。毕竟,领导也是凡人,思想也许很犀利,但是,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碎片化”的、“跳跃性”的,需要丰富、充实、完善。
「案例3」曾起草某战略机关业务集训的领导讲话,其中有个片段,专门论述机关人员思维能力:
首先要正确领会意图、搞好信息反馈,做到“跟踪思维”;进而与上级所想、领导所思“合拍”,做到“同步思维”;最好能够想在前、谋在先,做到“超前思维”,给上级带来惊喜。
分析这段话,其实这是个“拼盘”,拼凑起来的,“跟踪思维、同步思维、超前思维”,这是比较通用的道理,属于炒冷饭。关键是这句看似波澜不惊的话,“给上级带来惊喜”。因为这位领导多次讲过,“好的下属常常能够给我带来惊喜”。我就把这句话放到了“超前思维”后面,拼装后这样,“最好能想在前、谋在先,做到‘超前思维’,给上级带来惊喜”,顺滑自然,毫无违和感。
记得当时,领导在会场讲到这里的时候,“龙颜大悦”,脱稿发挥讲了不少。个人体会,有的材料之所以能够得到领导认可、甚至喜欢,就是把领导本人的个性化思想融进去了,可能也就一两处而已,但是起到了“以点带面、爱乌及屋”的奇效。
「案例4」在教育集团当文秘的时候,董事长常常强调对员工的要求,要“专业、职业、敬业”,而且是一直不断地重复。有一次,起草全年工作讲评会讲话材料,我在讲话材料里,继续强调“专业、职业、敬业”,也尝试着深化这个思想。我是这样写的:
我们常常讲“专业、职业、敬业”,专业是前提。唯有专业的,才能够支撑起你的职业,你的敬业也才会有价值。
话不在多,寥寥数语,就把“专业、职业、敬业”三者之间内在的机理,以及个人的价值与集团的追求,很好地关联起来了。但常常就是这样的话,想起来很难,但一旦想出来了,就是拨云见日、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