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的美感之比喻篇
今天,分享第七把“符号锤”——修辞的美感。为什么要把这把锤子放在最后?因为重要,所以压轴。
修辞类标题为什么这么重要,自己初步梳理了三点:
第一,修辞如“水”,可为山增色。公文是追求精准的,所以它就像一座山,稳重、扎实。有水无山,美缺少厚重;有山无水,美则少了灵动,这就是中国人自古追求的“山水之美”。
修辞似水,只需在崇山峻岭之中点缀一二,即可为山增添不少灵气。否则,面对大段大段的“要”和“必须”,这么多“石头”丢下来,未免太过“硬气逼人”。
毛泽东同志就十分擅长修辞,有人做过粗略统计,《毛选》中仅出现的比喻就有150多例。比如,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形象地比喻:“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
第二,修辞如“水”,可变化无穷。所谓“水以无形,遇形则形”。水是没有形状的,倒入杯中,即是杯水人生;汇入江河,即为江河之大。
小到一篇致辞,大到二十大报告,处处可见修辞的影子。这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全面能力,在七把锤子中,修辞锤最为突出。
以比喻为例,拿《论语》来讲,全文共1620句,涉及比喻的就有96句,占全书近6%。
比喻是用两样东西的力量来揭发一件东西的形态或性质。说一个姑娘很美,如果只是唇红齿白这样一番下来,感觉还是不到位,那么完全可以用“娇花照水”来作比,画面马上就动了起来。
第三,修辞如“水”,可源源不绝。所谓流水不腐,要想水流动起来,必须要有源头活水,否则早晚变成死水一潭。
修辞就是一条河流,连通了公文与文学。中国文学史已有2000多年,修辞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我们要大胆地使用拿来主义,从这座大富矿中源源不绝地从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
以上是“心法”部分,下面我们进入“技法”环节。修辞锤的分类最为简单,修辞格就是最天然的分类。
下面,我们按照实战使用频率,逐一分享。考虑到修辞种类繁多,今天先讲第一类: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段,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将其放在首位,由此可见地位之重。比喻是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要素组成,最常用的比喻共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要素齐全。比如,《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就是一个典型的明喻。
所谓暗喻。就是拿掉比喻词,只保留本体与喻体。比如,辛弃疾《念奴娇》: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把“旧恨”比作一江春水,将“新恨”比作云山千重。
所谓借喻。属于比喻的高级形态,不但舍掉了比喻词,甚至连本体就不再保留。比如,王安石《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这首诗中的“白雪”指的是丝,“黄云”指的是麦。
以上是三种比喻,在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是暗喻与借喻。我们分享的是公文写作,不是修辞课,因此关于修辞的更深层次,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下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这是国内现代修辞学的开山之作,价值极高。下面,主要分享两个问题:
01如何找准“喻体”
比喻三要素,最重要的是找准喻体。正如老舍先生所言:“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喻体精准是画龙点睛,喻体失准则画蛇添足。
对于如何寻找喻体,自己总结了3句话、12个字:
一是近取诸身。“近取诸身”出自《周易》,原文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周文王在作八卦图时,灵感从哪来呢?其实,无外乎看看自己身上有什么,周边有什么,这么一圈观察下来,八卦也就有了。
所以,喻体要尽量来自身边,保证熟悉。你想一想,如果你要讲的本体大家已经很陌生了,再去选一个更陌生的喻体,那还不把人彻底搞晕。
钱钟书先生是位比喻大师,他在“近取诸身”后面又跟了四个字:取鄙琐物。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选择喻体的时候,不但要确保熟悉,并且要尽量确保“俗气”,以下里巴人来反衬阳春白雪,往往会有化俗为雅的奇效。
关于这一条,我能想到最贴切的例子,应当是《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之德的一组比喻: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风”和“草”,这两个喻体绝对够日常、够熟悉,但用在此处又是那么的恰如其分、严丝合缝。
二是似非而是。大家看仔细,这四个字是“似非而是”,而不是“似是而非”。比喻有一条铁规,就是本体与喻体必须有所区别,不能是同一种事物。但这条铁规的背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一定要有相同的元素,否则也不能称之为比喻。
正如小说家斯蒂芬·金讲道:“比喻用到点子上带给我们的喜悦,好比在一群陌生人中遇到一位老朋友一般。将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有时可以令我们换一种全新且生动的眼光来看待寻常旧事。”
比如,当年谢安考子侄那道题:白雪纷纷何所似?无论是侄子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还是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实都与本体“雪”建立了联系。
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对“童年的朋友”又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童年的朋友,就像童年的衣服,长大了就穿不上了”。这其实也是抓住了儿时玩伴与童年衣服的共同点:它们都是童年的美好,但遗憾的是可能无法一起长大。
三是自成体系。首先声明,“自成体系”这个要求是专门针对公文材料的,并不适用其他领域。为什么要单独提“体系”呢?因为公文标题是本身就是成体系的,我们平时说做“一组标题”,而从来不讲“一个标题”,所以自成体系至关重要。
汪洋同志在广东工作期间,在跟广东省委政研室同志谈论文章写作时,就做过这样一组比喻:他把文章比喻为“产品”,将文章的形式比喻为“产品包装”,文章思想比喻为“产品本身”,将文章消化吸收等效果比作“产品销售”。
这样一组比喻下来,听者可以马上把原有关于产品的理解投射到文稿上来,相当于多了一副拐杖,理解起来就快多了。
那么反过来,作为文稿起草者,如果我们能从产品这个角度系统切入,是不是也能从包装想到产品,进而想到销售呢?应该是不难的,因为这是一个不难的常识,这样写作的难度是不是也降下来了。
02如何用好体系化比喻
所谓“体系化”比喻,就是上面讲的自成体系。一位同事开玩笑说,写材料用比喻一点不难,基本就围着四件事转圈:唱歌、打牌、下棋、打仗。唱歌就是“大合唱”“交响曲”“主旋律”;打牌就是“优势牌”“感情牌”“服务牌”;下棋就是“先手棋”“长远棋”“制胜棋”;打仗就是“攻坚仗”“主动仗”“保卫仗”……
话糙理不糙,还真就是这么点意思。但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善用“跨界思维”,把别的领域、别的行业的好东西统统拿来、为我所用。都有什么领域呢?自己初步梳理了以下几类:
医学类。医学术语在材料中十分常见,特别是与“人”有关的时候,用起来特别贴切。常见喻体:问诊、把脉、药方、疗效、病灶、病症;免疫力、中梗阻、软骨病;望闻问切、固本培元、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壮筋续骨等等。举个例子:
在工作中要严防以下几种“病症”:
一是调查研究“夜盲症”;
二是政策出台“并发症”;
三是决策实施“急躁症”;
四是执行落实“后遗症”。
军事类。就是上面讲的“打仗”,这类使用频率不敢说最高,保底也是前三。常见比喻词:战略、战术、战役、战力、战火、战果;突破战、阵地战、升级战、攻坚战、持久战、阻击战、争夺战;司令部、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主力军、生力军、突击队、预备队;催征鼓、冲锋号,等等。
比如,社会治理领域常见的:
坚决打好政治安全保卫仗;
坚决打好矛盾化解主动仗;
坚决打好治安防控整体仗;
坚决打好公共安全攻坚仗;
坚决打好金融风险防范仗;
坚决打好网络生态净化仗;
坚决打好疫情防控持久仗。
上面是一种很常规的写法,也可以转换思路:
这是一场只争朝夕的背水之战,必须确保按时打赢、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这是一场协同攻坚的合围之战,必须集结优势兵力、做到尽锐出战!
这是一场务求精准的攻坚之战,必须优化战术打法、确保脱贫实效!
这是一场全面脱贫的收官之战,必须聚焦深度贫困、坚决攻克最后堡垒!
这是一场英雄辈出的荣誉之战,必须勇担光荣使命、不负时代重托!